六月的麻江,绿意葱茏,空气中都带着淡淡的果香。
漫山遍野的蓝莓树在夏风中摇曳生姿。绿叶掩映间,颗粒饱满的蓝色浆果一簇簇聚拥在一起,宛如一颗颗“蓝宝石”,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享受采摘乐趣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一部分卖鲜果,一部分由加工企业收走,根本不愁卖。”蓝莓种植大户王燕笑声朗朗地表示。
群山逶迤,蓝莓飘香。时下,麻江县8.56万亩蓝莓已陆续成熟,预计今年总产量达3.6万吨,产值7.2亿元,交出了一份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建设“绿色答卷”。
果农采摘蓝莓。麻江县委宣传部供图
这份绿色“生态答卷”的背后,是麻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执着坚守。
麻江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历史重要性,始终坚持“生态立县”发展战略不动摇,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.45%,村庄绿化率达46.66%。
一颗小小的蓝莓果,撬动了麻江的生态大产业。
早在1999年,麻江县便开始栽培蓝莓,让一座座山坡披上了绿装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经过20多年深耕,蓝莓已成为麻江“一县一业”主导产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形成集品种研发、种苗繁育、基地种植、果品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。蓝莓交易中心、蓝莓育苗基地等项目也在加速推进,蓝莓多功能生产线已建成投产,带动全县约3.6万人参与产业发展,实现人均年增收1.2万元。
2022年2月底,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成为贵州省首批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。
麻江以果为媒,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,积极践行生态发展之路。该县充分发挥蓝莓资源优势,用蓝莓串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同时,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,着眼凯都麻一体化节点定位,充分利用宣威镇、龙山镇优越的区位、交通、气候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,以乌卡坪蓝莓产业园区为中轴点,大力发展健康养生、健康养老、健康医药、健康医疗、健康食药材、健康运动、森林康养、休闲旅游等产业。
绿意盎然的蓝梦谷景区。麻江县委宣传部供图
该县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、旅游产业化大提升行动,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。依托蓝莓交易中心、生态健康食品加工孵化园等平台,加快形成以蓝莓、酸汤为主导的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。充分发挥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辐射带动效应,大力发展“生态+”都市农业、休闲旅游、康体运动、健康养生等业态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,绘就百姓富、生态美的美好画卷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
实践证明,生态本身就是经济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,也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。
麻江坚持生态环保制度优先,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摆在优先位置,严格实行环保绩效督查考核,形成了“党政领导、部门分工、环保监管、企业治理、社会监督、公众参与”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。
该县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,加快绿色生态走廊、清水江、龙山河、羊昌河及沿线流域水体生态走廊建设,建成以国家农业公园为主体,山、水、林、田有机协调发展的立体生态系统,力争将麻江打造成乡村旅游精品县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。同时,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试点建设,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监督治理体系,纵深推进“蓝天、碧水、绿地、清洁、田园”保护计划。大力发展“智慧景区”“数字农业”,实施“互联网+N”等转型升级行动,形成农业、旅游行业、绿色工业、特色城镇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麻江菊花园景区。麻江县委宣传部供图
守住满山绿,换来“林下金”。该县按照“宜果则果、宜药则药、适度利用、合理开发”的原则,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,大力发展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等产业,增加林业附加值,实现林业增效。现已完成林下养蜂1.81万箱、林下养鸡累计出栏50.2万羽、林下中药材种植2万亩。
依托省内最大的8万余亩蓝莓蜜源,麻江抢抓创建“全国蜜蜂授粉基地示范试点”机遇,全力发展林下养蜂产业,通过“蜜蜂+蓝莓”立体种养模式,成功将蓝莓蜂蜜打造成特色农业新亮点,成为全国唯一生产蓝莓蜂蜜商品县。目前,该县通过入股发展林下养蜂18000余箱,产出蜂蜜40吨,产值1000万元,带动265户养蜂农户户均增收1.5万元。
【亮点】
乌羊麻苗寨:“世外桃源”迎客来
“平常客人也很多,周末都是满房。”自今年“五一”节开门迎客以来,位于麻江宣威镇乌羊麻苗寨的桃花岛野奢民宿就备受游客青睐。
林间微风吹拂,山坡蓝莓飘香,河水静静流淌,“到了这里,心就静下来了。”游客们置身山清水秀、古色古香的寨子间,感受“世外桃源”的惬意与欢欣。
“乌羊麻”是苗语的音译,意为山水环绕的地方。整个寨子依山而建、傍水而居,清澈的羊昌河似玉带蜿蜒而过。
美丽乡村乌羊麻苗寨。张旭东 摄
这里,风光旖旎,偏僻清幽,景点繁多,有龙潭、古井、风雨桥、古老碾房、水库瀑布、芦笙堂、“夫妻树”“藤缠树”……被许多人称为“世外桃源”。
这里是麻江县“农耕文化体验”和“旅居康养”示范点,也是黔东南州阳光郊野之旅的精品旅游地,2020年评为3A级旅游景区。
旅客在这里,可在清澈的河边静静垂钓,或去山上采摘蓝莓,亦或在寨中徜徉,在林间露营,都别有一番风情。
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,只有70多户人家的乌羊麻苗寨成为麻江乡村旅游的一颗璀璨“明珠”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乌羊麻苗寨景区主打农耕文化体验游,举办了打糍粑、蒙眼抓鸭子等活动,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,日均游客数量达2000多人次。
环境变靓更宜居
村道蜿蜒干净整洁,农家庭院精巧别致,路边花海暗香浮动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……盛夏,行走在麻江县乡村,一幅幅宁静恬淡的美丽画卷呈现眼前。
“以前的村子脏乱差,现在垃圾有专人清运,大家的习惯也在一点点改变,家家户户都修起了小花园,走到哪儿都清清爽爽、规规整整。”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村民王金和表示,为了争当卫生“标兵”,他已连续多月在水城村的环境卫生积分评比活动中高居榜首。
过去,人居环境差一直是水城村的“堵点”和“痛点”,经常是村口垃圾池里空无一物,树旁大树下垃圾成堆。
为了破解人居环境差难题,麻江县不断探索,自2021年11月被省住建厅列为2022年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整县提升试点县以来,该县全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改革。通过建立收、管、用体系,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,率先在全州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服务行政村全覆盖,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并巩固拓展2017年“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”创建成果。
省级特色田园乡村.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——河坝村。麻江县委宣传部供图
该县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依据谁产生谁付费、谁受益谁负担和有偿服务等原则,明确收费对象,建立灵活多样的费用收取机制,在全县农村范围内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改革。并通过村组会、院坝会,宣传讲解收费依据、标准、用途、意义,最大程度争取广大农村群众对收费机制的理解和支持。目前,全县63 个行政村群众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的认可度达95%以上。
与此同时,麻江严格监督费用管理,建立“党政同责共管、制度办法专管、公众媒体联管”的三管机制,对征收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,明确使用支出范围,明确费用提取标准、程序,强化财政、审计等多部门联合监管,确保使用审批程序规范严明。
“每人每年只用交10块钱,垃圾难题就解决了。”麻江县贤昌镇贤昌村的村民们表示,这是花“小钱”解决了大“烦恼”。
如今,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乡转运、县处理”垃圾治理“全链条”模式已在麻江高效持续运转,2022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交费率达90%以上。规范有序的收费使用制度,彻底改变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由政府包干的传统模式,农民群众更加珍惜付费带来的成效,乱丢、乱扔、乱倒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,全县已创建国家级文明村2个,省级文明村9个,获命名州级以上生态乡镇7个、省级生态村5个,州级生态村32个。
手记:
麻江以一颗小小的蓝莓果,撬动了生态大产业,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“绿色生态答卷”。
该县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,破解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、堵点问题。山水环绕的乌羊麻苗寨,让当地人尝到了生态旅游的“甜头”,过上了向往的生活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绿色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、最明显的优势、最亮丽的名片。生态立县,绿色发展,是麻江的选择,也是时代的选择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
编辑蒋鸿琪
二审 李丽
三审 熊诚